最近一段時間,北京各個角落的人都在偶遇王嘉爾。
前晚,他現身獅子合唱團的北京演唱會,為舞臺上的蕭敬騰搖旗應援;通告之外,他被人目睹逛超市,親自挑選做飯的原材料。由于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“Team Wang”,一向孝順的王嘉爾還把原本常住香港的父母接了過來,工作和家庭的重心都轉移到了北京。
說起王嘉爾,大多數人認識他,是通過綜藝節目。他的活潑和耿直發酵出了不按套路出牌的可愛,由他主持的美食節目臺本上需要準備“如果王嘉爾不配合”的方案B,以防這位勇往直前的白羊座男孩語出驚人,引發一波又一波令人意料之外的歡笑。
“這也是真實的我,”王嘉爾說,鏡頭前后滿溢的耍寶氣質,并非一種刻意為之的結果,但最近一段時間,這位BOY也由此展開了新的思考和苦惱,“曾經有人跟我說‘來,你來搞個笑’,但那并不是搞笑的場合,我是開朗但不是傻。所以別人總是覺得我很鬼馬、很萌,但卻很少有人提到王嘉爾的音樂。”
如今,“歌手”王嘉爾慢慢跳入大眾視線,由他自己作詞作曲的新歌《Generation 2》正式發行。面對新京報記者,他說,“我希望以后能以別的方式,讓大家看到我認真的模樣。”
從自由體操到擊劍
——“我也曾夢想過拿奧運冠軍”
“We Only Live Once”
(我們只能活一次),這是王嘉爾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,也是他的新歌《Generation 2》里的一句歌詞。除了詞曲以外,單曲的MV也是他自己構思創意、策劃完成的,在MV片頭出現的擊劍選手們,也正是王嘉爾最初為“活一次”而努力奮斗的職業。
1994年3月28日,王嘉爾出生在香港的一個體育世家,父親是前香港擊劍隊總教練王銳基,母親是前中國隊體操名將周平。“子承父母業”似乎是體育圈不成文的習俗。
“體育圈的人似乎都覺得,出色運動員的子女應該跟他們走同樣的路,所以6歲時我就開始練自由體操,到了10歲時發現自己不怎么長高了,于是我爸說,還是練擊劍吧。”
開始學擊劍的王嘉爾,一個學期有一半的時間在海外比賽,不過他的學業也沒有因此落下,“雖然成績不是最好,但也算得上是優良,偶爾還會拿到A。”
王嘉爾說私下經常與鹿晗互動。
而“夢想”之于彼時的他,是“開很多間學校教孩子們學擊劍”,是“長大以后能讓父母過得很好,不再操勞”,以及所有運動員都向往的——“奧運冠軍”。“一開始,我只是把擊劍當成興趣和愛好”,王嘉爾說,“但到了一定階段目標也越來越大,我不止想拿中國第一,還想拿亞洲第一、世界第一,就養成了好勝的性格。”
在訓練和課業之外,身為半個上海人的王嘉爾,每年都有三四個月會待在上海,所以內地孩子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和動畫片《家有兒女》《大頭兒子小頭爸爸》等等,也是年少的王嘉爾生活中的重要部分。
用亞洲金牌換歌手之路
——“只能活一次,別讓自己后悔”
很快,王嘉爾成為了香港擊劍隊之星。而早在接觸擊劍時,王嘉爾就對音樂產生了興趣,由于讀的是國際學校,天性開朗的王嘉爾活躍在各個國家的同學群里,他不僅聽陳奕迅、側田,還接觸到美國說唱、法國音樂和彼時剛出道的BigBang。他還嘗試著自己用電腦作曲,這種恣意,讓他“覺得很奇妙”。
而第一次和“歌手”這個職業扯上關系,是在2008年。那次一家海外經紀公司找到了14歲的他,問他有沒有興趣做藝人。但當他鼓起勇氣把做歌手的想法告訴父親后,王銳基卻直接回復了4個字:“笑死人了”。
“我爸就覺得這么小的小孩什么都不懂,還有星探找你去做明星,肯定是騙人的,太扯了。”父母的擔心,讓王嘉爾拒絕了這次邀請。2011年,現任經紀公司的星探再次相中了放學之后在操場上打籃球的王嘉爾,盡管面試遲到了半小時,但他仍順利通過了考核。
王嘉爾和大張偉一同參加節目
當他告訴父母通過了面試的消息時,收到的依舊是反對二字。“當時我已經被一所很有名的大學錄取了,還要給我獎學金,也有不少運動品牌提供贊助,所有擁有的(條件)都很好。反觀海外經紀公司簽練習生,都有淘汰和開除機制,風險太大了。”
那以后,他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猶豫,“人只能活一次,為什么要限制自己呢?我很想去嘗試新東西,活一次就不要讓自己后悔。”
于是,同年,在父親開出的“只要獲得亞洲冠軍就送你去做練習生”的條件下,王嘉爾拿下了亞洲擊劍比賽的金牌,換來了父母的應允。
練習生時代曾想過自殺
——“他們都會跑了,我連走都不會”
陌生的環境,讓這個17歲選擇另一條路重新開始的男孩感到不安——去韓國的第三天,王嘉爾發覺自己“什么都不行”,何止自卑,甚至想“自殺”,“周圍的練習生都是要什么有什么,顏值高、身材好、會說唱會跳舞,我語言不行、實力不行、長相也不行,別人都在跑了,我卻連走都不會。”
于是,他每天瘋狂地學語言、練歌、健身,別人練10次他就練100次,寧愿少睡一點。他說,能夠堅持下來得益于運動員的精神,“當你對一件事情有熱情和沖勁的時候,你不會覺得累,你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潛能。”
回想起出道前那幾年,王嘉爾坦承確實辛苦,每天吃同一家餐廳,甚至會覺得有飯吃就不錯了,“也不是因為沒錢,生活費爸媽有給我,但一想著去海外這個決定是自己下的,就不想老是伸手找他們要錢,其實我一直最不喜歡的事,就是給父母帶來負擔。”
找不到人訴衷腸,內心的無助,或許是王嘉爾身在海外的最大敵人。和同期的練習生雖是好朋友,但大家都處于高壓的競爭環境下,很多夜晚都只能一個人坐在樓梯上,望著天空流眼淚,“大家都在擔心同一件事情,內心的壓抑也沒法分享的,更不能和父母說,所以只能自己承受。”
伶俐的反應,真摯的笑容,以及時不時就原地空翻的個人技,讓王嘉爾最終脫穎而出。一路從節目嘉賓到固定主持人,從海外到國內,被更多人熟知。“除了綜藝之外,要讓更多人看到不一樣的自己”,是王嘉爾回國時為自己定下的目標。當被問到如今完成了多少,他眨眨眼,“才剛剛開始吧,總之,我會狠狠地給大家看到不一樣的我。”